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

瀧雄,〈七夕祭由來〉

69

 

一、七夕祭起源

七夕祭是何時開始呢,諸說紛云,沒有確然的說法。可是,另當別論,現在

我從古來的傳說與文獻所記載的,來考察由來。

    古事記上卷神代篇,書紀的神代下篇等,阿米那流夜淤登多那婆多能宇那加世流多摩能美順摩流,還有古語拾遺,今天棚機姬神織衣所謂和衣與書,這可能是「タナバタ」(七夕祭),有關文獻之始。此外,萬葉集等,有棚機、櫻津女等歌詠。

    到底「タナバタ」是什麼意思,以前根據織機、構棚,普通稱作機。轉為織機女子,之後變成星祭。然而七夕祭由來是如何呢?

    這個祭,與乞巧奠同時稱星祭,琴座的織女星與鷲座的牽牛星,一年一回(陰曆七月七日之夜)相逢,中國人用來表達男女關係的思念,是這個祭的由來,指羅漫的活動,當然是從中國傳來。

    依荊楚歲時記,也是書寫這樣的傳說。「天河之東有織女,天帝之子也,年年機杼勞役,織成雲錦

70

天衣,天帝憐其獨處,訴河西牽牛,即嫁後遂廢織絍,天帝恕令歸河東,但使其一年一度相會。

    牽牛、織女二星,在詩經小雅大東篇,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跋被織女終日七  不成報章睨彼牽牛不以服箱云。

    還有古樂府,迢迢牽生星,皎皎河漢女織織濯素手,札札弄機杼,終日于成章,涕泣霖如,雨河漢清且淺,相去距幾許,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

    劉歆西京雜記,漢彩女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鍼於開襟縷,今七夕望月穿針以彩縷過者為得巧之候,其事蓋始於漢。

    荊楚歲時記,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,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鍼,或以金銀鍮石為鍼,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之記載來考察,在七外夜裡,於庭中敷筵,置機,供果物,祭二星,家裡富裕,可保身長壽。

    夜裡,婦女利用月光將五彩的絲穿過針的話,能得女巧的風俗,自漢即可能有開始。

    然而,天寶遺事,祭拜牛女二星的風俗,從唐玄宗開始。這樣的習俗傳至我國(日本)之後,是何時有紀錄,尚不可知,與中國交通盛行是在奈良時代。

    中國的織女星,在我國附會神代是機織之神、天棚機姬神「タナバタ」是成為日本化,女子的機織、裁縫,到祈求男女的書道、文章上達。

    一條兼良的公事根源,朝廷的織女祭,從天平勝寶七年開始,六國史上有續話,但沒有記事,不用說是確實的。

    可是,延喜式,是在七月七日織女祭,延喜以前,推論已有施行。

當時的歌,有關七夕相當多。

川梶音聞彦星

棚機津女今宵あふらし

(以下和歌  )

二、王朝時代的七夕祭

    這時代朝廷的七夕祭是大江匡房所著的江家次第明記。即,當時掃部寮,在清涼殿東殿敷上葉薦(真菰葉所編),在上面舖長蓆,內藏寮的宮雜色持著奠物,在  華門外等候,由雜色以下傳取,再供奉,立於朱塗的高機四腳的筵上。

    在東南的桌子放上菓子、梨子、桃、大角豆、大豆、茄子、薄鮑等,北方放酒一杯,放楸葉一枚,插上銀銀針各七根,金用五色絲穿過。東北的桌子也一樣,但沒有針。從御所拿一張箒,放在東北西北的桌上的北端。黑塗的燈臺九本放在桌子四方四角的中央,為了觀賞二星之會。藏人取御插鞋等候之。

    在汀竹之臺舖座,雜色以下伺候座者。或有御遊、御作文之事,結束後賜祿,到天曉才結束,大概是如此。

三、足利時代的七夕祭

    從吉野朝至室町時代,禁中的七夕祭,漸漸有了變化,與王朝時代有很大的不同。御醍醐天皇御選是建武年中行事,七月七日藏人運御調,進夜裡,有乞巧奠,在庭院立四張桌子,放燈臺九本,點上燈火,桌上放各種物品。

    立箏琴,取桌上的火在夜中,也如晴天,陰陽寮演奏,有三種琴,經常是ばんじき調、半呂半律秋調,因為是秘事,所以很少有記載。

72

    從這時候,有七物、七遊、七種法樂、七色手向,因七,當日用。二條良基所著「思儘日記」,在七月,吹著風,是很有趣的,七日是七百篇詩,七百首歌、七調子的管絃、七十韻的連句、七十韻的連歌、七百數的鞠、七獻的御酒。

    還有,女房私記,梶葉七枚、御硯七面、御筆七對,用芋葉包露,結豬子草,梶板七面、御筆七對,素餅二個。

    全部是七夕之七,因選其數,是很有趣的。

四、

    至此七夕,大體是公卿們的觀樂之事,進入江戶時代,七夕成為五節句之一,上下都行祝祭。大概敘述,首先在六日,御三家以下諸大名至將軍,以使者獻祝物。七日朝之辰刻,至殿中,穿白帷子,加長「」,表示祝賀。

    在大奧六日夜裡,御目見得以上,從御臺所賜給七葉色紙,召星合(兩星相聚)之歌。七日當日,御目見得以上,在白帷子結附帶,  觸之聲二間、三間座,其中從御臺所由上段進入,順次下段進入,上奏上夕的御禮。

    結束後,御臺所席位移至下段,打開御年寄(大奧女中)各自的色紙,在預設的竹葉綁上。

    當日在殿中裝飾,御座緣端放上七尺四方的白本臺,四角立竹,綁上祈願的線七條,四方張開七五三繩,臺中央放上瓜、西瓜、桃子,放梶葉獻御明(神明燈)。在御臺所御短冊記和歌一首,手向二星拜。八日早上,下供物,將竹葉、注連繩、梶綁成一束,由御座敷役人持至品月御臺場,再棄至海中。

    以上是幕府的方式,一般民間用五色紙

73

截成短冊形,在七夕時書寫詩、歌,結在竹葉上。不只是詩歌,帳面硯、算盤也結上。

    還綁五色絲,放在屋頂,在庭院及緣的端放桌子,供奉瓜、茄子、團子等,祈求子女的機織、裁縫、書道、作文能進步。

    在敘述了七夕祭的由來與變遷大要後,行事,在時代的變化與詞彙在地方所幾分不同。

    然而,時代思想,也有土地獨特的文化,極有意義,相反要統一,改變方法是不自然,破壞地方萌芽的文化。

五、結語

     年中行事是我國國民性的表現,國民固有精神思與,是將日常生活表現在活動中,最後成為習慣,成為恒例,即是年中行事。

    敬神尊祖的美風,清淨潔白的好習慣,重視禮讓的風俗,都是國民性使然,織入年中行事,是不足為怪。

    新年各種裝飾,表示重視禮誕,不用說皇靈祭盂蘭盆鎮守例祭,外是敬神尊祖的精神。

    雛祭、端午是祈求子孫的榮達,重視家名,崇敬祖先是必然要思考的

    首先,曝曬衣服蟲乾,歲末掃除煤灰,清掃家屋,不久大祓行事,是將各自心中的污穢去除,從這點來看,古來我國國民是愛好清淨。

    我等祖先,在定置祖先的行事,因為時代化、地方化,有新的思想,圖以國民道德作興,期望健全國民生活的展開。


 

高木量夫,〈七夕的科學夜話〉

51

    夏天陣陣涼意,仰望大空,橫切天空,在南北天河交接的兩岸,可以看到二顆發光的天星。西北方是織女星,東南是牽牛星。在陰曆七月七日夕,上弦月剛好掛在南方天河之下。此時以飛來的鵲鳥作為橋,渡過天河,兩星相會。可以看見,真的很浪漫,歌頌浪漫的詩與歌,以和漢文字為多,這故事是七夕的星祭,屬朝廷的儀式,還不是民俗行事,至近年才開始進行。

    這個故事傳來甚古,至今三千年古中國周朝初期。因此其意義是很深長,要尋找其來歷,觀察古代天文學的狀況,是有力的材料來源,品味這個精神,是可以看到東洋古代文明的真相。

     然而,沒空處理這個,從現代天文學上,根本的樸素七夕故事,來了解本來的意義。

    在天空看到都是一顆顆恒星,我們視為太陽一類。我們在宇宙有幾憶顆恒星相集,恒星廣義是幾萬光年(以光通過要一年的距離,稱作一光年),布如肩平橢圓體狀,我們大概以太陽為中心,接近其邊緣,望著扁平體的的邊緣,即是天河。天河的光總之是很微小的,可看到的星星是距離遙遠,不外是靠著光的累積

52

才能看到。

    因此我們宇宙是天河,即銀河方面,延伸的扁平體狀的集團,稱作銀河系。太陽、牽牛星、織女星,實質上是天河的無數的星星無異,偶爾接近地球,大的太陽,還有不過是大的星星。

    成為銀河系的幾億顆恒星,不是偶然相遇,成為一時烏合集團。恒星之間相互有強力的引力作用,因此成為恒久的團體,即是銀河系。

    銀河系的幾億顆恒星之間,有強大的引力,成為恒久的團體。此外,在太陽周圍,有地球、火星、水星等遊星,多個小遊星、慧星、流星群聚集,成為太陽系的集團。

    又因為相互引力,成為恒久的團體。更小的話,地球經過幾次火山噴發與地震,如混天魔王用金剛杵來搗,成為一大塊,也全是相互引力之故。一言之,定天地之位,日月長久,不外全是物質間相互引力。

    連接銀河兩岸是相對立的二大星互相引力的七夕故事,是宇宙成立的表徵。由天文學發達的歷史來看,初期是四五千年前,農業文明初期,顯現四季的變化,必要作曆法,因此觀測北斗與二十八宿為目的。可是至紀元前五六世紀,漸漸解決第一期的問題,孟子所謂「千歲之日至」確信了。

54

    進一步,一年周期以上,幾年乃至幾十年幾百年,氣象循環,世運的隆替是根據天文的了解與努力。可是這個問題是果難的,若是無理的問題,在西洋則有占星術,中國則有五行,陷入邪道。

    牽牛織女的七夕故事,不是曆法,也不是占星,全是表現人情自然流露的美麗故事,實是很稀少的。

    思考人的社會成立,及大宇宙的成立之間的比較。人的社會決對是幾億的人累積,不是烏合相離而居。古來很多的民族戰爭,及階級鬥爭也沒有崩壞,九魔王的惡戲也沒破壞。這是因為人間相互的同情仁愛之念相引,成為成立的根本要素,是沒相違。人之心為種,組成天上界的浪漫,星辰界的現象是基於人心之趣。七夕故事,有三千年的壽命,今仍普遍宣傳,是星辰界與人界相通,不外是成立根本的機微。三千年之前,有這樣的故事,是東洋文明可自誇。


 

張文環,〈織女星恨喜雀-臺灣有關星星的傳說〉,《南星》,第2卷第1期,天體觀測同好會,194012月。

 

7

 

    有關臺灣星星的傳說大致上是從中國傳來的,因此彼此有很多雷同,例如同樣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也有幾個故事。總之,在世俗間,產生了偉大的人,為了引起世人的注意,都說此人前世是某個星。因此人們對星星產生憧憬天界,一般是想像在天上生活,有著仙女或金童玉女的故事,星星與人連結成一個命運。例如,叛軍的首領,也是由賊星產生。可是當叛賊頭目被捕,想像是賊星應該失敗的連結。同樣的,牽生星和織女星在天界是飼養牛的仙童和織布的仙女,有金童玉女的說法。這二人偶爾被玉皇大帝發現其情投意合,兩人希望結婚。玉皇大帝聽到很生氣,免除他們的罪,限制只可以一星期見一次,即七天見面一回,命令喜鵲傳遞訊息,結果牠弄錯了,說成七夕才見面一次。在七夕夜晚,織女和牽牛相逢時,因為牽牛星平時很懶惰,每天吃完飯都不洗碗。一日留下一個碗,一年累積有三百六十五個碗。一年一回才見面的織女,來到牽牛住處,郤要洗三百六十五個碗。洗完後,已是天明,僅有的見面時間結束,又要離別了。心痛的相逢是一年才一回,之後知道是喜雀弄錯了,織女星很痛恨牠。可是又不能改變見面的時間,在七夕晚上,織女星拔光喜雀的羽毛。因此,有喜雀在七夕祭那天被拔毛的說法。


 

吉田忠男,〈七夕的傳說考〉,《臺灣教育》,第396期,

 

79

 

    本稿是從我常常翻閱所典藏的書籍和查訪圖書館輯出的研究作品,其價值並不高,幸而剛好逢七夕的時節可以發表此文。

    七夕主要是有與婦女有較大的緣分,舊曆七月七日夜晚,祈求牽牛織女二星在相會時,可求得良緣,最初是從中國傳來的故事。

    大體上的傳說是我在孩童時聽來的,在我國(日本)至舊幕府時代,是五節日之一,作為要鄭重進行的年節。今日在內地的中級都會和鄉下都仍舉行盛大的活動。我的故鄉仙臺,以各種的色紙裝飾在一丈多的笹竹子上,在各町內互相競賽,並且作成明信片來販賣,是很熱鬧的活動。

    正讀「七夕」,和讀為「たなばた」。我最近認為「七夕」的讀音應為「しつせき」,以下括弧是摘錄有關七夕內容的書名。

 

    七夕 是指七月七日的夜晚。

    二星 指牽牛、犬飼星、河皷、座星、たなばたひめ

(月令廣義)焦林大斗記說,在天河之西有顆星,出自參宿和俱宿,稱為牽牛;天河之東有顆星,作為其妻子,稱之織女,世名隻星。

(倭名抄)爾雅注,牽牛一名河皷(和名比古保之又伊奴加比保之);織女(和名天奈八太豆女)

(和訓義解)ヒコヒコ是以彥為名,是男子的美稱,織女的丈夫。

 

80

    二星見面,暫時住處:唐天寶年間,宮中在七夕以錦綵結成樓殿,高百丈可納數十人,陳設花果酒肉,設有座具(布團之類),以祈求牛女二星。日本的儀式有點不同,設置七個花棚子祈求,備有水果,空燒(點火燭)等。

    七種舟:準備七種船裝載七色的寶物,當天進行划船活動,因為七夕用七的數字。

    洗車雨、灑淚雨

(天中記)在七月六日的雨稱之為洗車雨,七日的雨稱為灑淚雨。

(藻汐草)洗車的雨是有別於七夕,這夜下雨,是天用水來使兩星相會,我覺得灑淚雨是有誤的。

    百子姬:棚機七姬中,從百子之池來命名。

    乞巧奠(名目抄)今之俗稱為キッコウテン

わくかせわ)乞巧奠是希望人人對其所業都能熟悉。

(開事遺事)在七夕這天把蜘蛛放入盒子中,到白天打開後看蜘蛛絲的疏密,可是得多少巧工。

    乞巧針 乞巧瓜 (荊楚才事記)在七夕這天婦人將針穿入七孔,或是針入金銀鎓石。在中庭陳設瓜果,乞求巧的蟢子(一種蜘蛛),在瓜上結網時,可以得到巧工。

    九枝燈(漢武內傳)七月七日時打掃後宮處所,敷上雲錦的帷,點上九華燈。

(公事根源)有九個燈臺。

    牽餅(先代田事記)七月七日祭祀織女及牽牛神,供品是索麵,表示織品的意思,以犁麵,象徵鋤耕。

(十節記)以前高辛子(惡童)的女子在七月七日死亡,靈魂神使人得到瘧疾,他在世時喜歡麥餅,所以死時要以索餅祭拜。後人都吃索餅,防止瘧疾。

    飛鳥井的鞠、梶的鞠 (紀事)架棚子,在飛鶴井家及難波家,舉行蹴鞠會,上加茂松下(不太懂此句),在上位者開啟鞠精靈,堂上及地下的門人多所聚集。

81

(滑稽雜談)梶鞠 每年七日在飛鳥井家進行的儀式,當家上位著進行著清淨鞠的場地,並向二星祈求。

    化生(五雜俎)七夕以俗蠟作成嬰兒在水中浮,這樣婦人之子就會安祥,稱為化生。王建的詩有「水拍銀盤弄化生」,今以人泥嬰兒或銀盡來作為化生者,這是七夕的遊戲。

    七日的御節供(日本記)持統天皇五年七月七日,宴請公卿、賜給朝服。

(紀事)今日武家和地下的良賤,都穿白帷子(白色衣服),舉行慶典,家家吃著索麵,互相贈物品。

    七箇池、百箇池(事林廣記)高祖漢宮七夕時在百子之池,建築五樓,七箇池是祭祀星用,以七個盆,放上鏡子,反映出星星的影子,百池是指天河,百子姬稱棚織機,又百的盆裝入水捧著。

    願的線(公事根源)乞巧是起自唐,同時稱為七夕祭,供奉香花,設供具,在庭院放文,竿頂端綁著五色線,祝求三內達成心願,稱為乞巧。

    洗機 洗硯 兒童在七月六日洗書桌、硯,在北野學習的事,北野的神社,六日時以梶葉來供養松風之硯。兒童的紡織是崇信北野。因此來洗淨机硯,並以梶葉來供奉北野的神。為了書寫技巧,也向二星祭拜。

    織女、牽牛 牛、女在天之河相會,尋找經史過程中,沒有依據的經典,在詩經裡皖是牽牛,踪是織女,沒有實際的二星名稱。(夏小正)七月初春織女在正東方,十月織女在正北方。(五雜俎)牛女一起出現,武丁的的妄言,在博物志成千歲下婦女的借口,文人墨士都習以為常的用語,作為天上的列者,被污蔑,不是很奇怪嗎。

    薰姬(異名分類)織女的另一個名稱。乞巧奠的桌上點火,在夜間空燒。

    短丹竹賣 以前七月六日在市集賣梶葉,書寫明夜詩歌,供養二星,或用楸葉寫詩歌作為短冊(小紙條),今民間女生用五色紙切成紙條,寫上古代和歌,綁在竹葉上,掛在屋上。竹竿綁上五綵線,以前市中賣竹作的短籤,近來五色的紙也賣不少。

    七夕舞 小町舞 (睘魂紙料)正保年間的畫卷有七夕舞的圖,沒有文字,七月七日有乞巧奠,人們在七夕很認真的祭祀,七八個小女生出來,手拿大鼓跳著有趣的舞蹈,大家對懷念七夕,此事今昔仍都有,與七夕舞沒有區別,不待盂蘭盆,從七夕就開始舞蹈。

(愚案問答)享保十七年著,七月七日有七夕祭,唱著有趣的歌,在皇宮、城市、小路、朋友之間跳著舞,從以前在小町,如美人般為名,稱之小町舞,七夕舞也叫小町舞,以小街舞來稱之,是不好的說法。

    梶葉姬(異名分類)棚機七姬之一,梶葉姬是在梶葉上寫字,其由來是以芋葉上的露水作為硯台的用水,在七枚梶葉上寫和歌,用來祭拜二星,以此名作為專用。

(菅章長卿的朗詠抄) 以前在海邊,有獵人偷了仙女的羽衣,但他無心成為其妻,經過長久時間,取得羽衣,回天庭;再次下凡間與獵人一起回天庭,女是織女

83

,男為牽牛,再回政上,由梶木取下線,登上天,因此用梶葉來奉給二星,用五色線作為額的線。

    鳥鵲橋 在瓊這個地方有對夫婦,丈夫名為遊子,妻子名為伯陽,兩人約定一起白頭到老,子是二人的侯、陽是三四的旨,此文主要是說明遊子十六歲、伯陽十二歲時成為夫婦,互相勉勵,並喜愛月亮,夕是在等月亮出來的時候,站在高峰等月亮,直到天明。伯陽九十九歲去世。此時,遊子看到月亮時會感嘆夜晚與伯陽乘著烏鵲在天空飛行,游子活到了一百零三歲才死,成為天上的星星。兩人以前乘著烏鵲在天上飛,現在隔著銀河相望,因此帝釋每天河水來沐浴,怕水髒了,規定不許渡河。可是七月七日帝釋天會去善法堂參拜,當天不沐浴,允許渡河,每年一度一日一夜,此時用烏鵲羽毛作為橋,稱之為鵲橋。

(周所風土記)七月七日晚上要打掃,在露天放置宴席,擺酒肉,設時令水果、香粕,河鼓和織女兩者分離,在二星相會時,當晚守夜,可以祈願,或是見銀河有白氣、五色光,此時與之相應,看到後祭拜會得到願望,可祈求富貴、長壽、得子,限制只能求一種,若是貪心一樣都不會得到,持續三年會實現心中的願望。

    星合 星之契。(齊諧記)天河之東的織女,是天帝之子,每天在紡織,沒空整理儀容,天帝可憐其獨居,將他嫁給河西的牽牛,但結婚後郤忘了女工,天帝生氣,要其回到河東,只有一年才能相聚一次。

    星合之濱(增山之井)  在伊勢可遇到星。

    棚機七姬(異名) さり姬、薰姬、ささが姬、百子姬、糸織姬、朝顏姬、梶葉姬。

    牽牛異名 犬飼星、河皷、產星。


 

天文同好會臺灣支部 見元了,〈關於七夕星祭的故事〉,《》

 

183

 

風韻雅趣的七夕祭

 

     現在的大祭祝日是在明治初年制定,在我國民的年中行事的典儀主要是人日、上巳、端午、七夕、重陽等五個節慶,其中七夕的星祭是富有風韻雅趣,很洗練的。自古以來七夕祭稱為乞巧奠,寫上五色的短籤,因為七夕而寫上和歌將盒籤綁在竹子上,提供手工藝品,清洗桌子和硯台,祈求技藝進步,已有千餘年的習俗了。可是,一時荒廢了,近期因為復興江戶的趣味,趁機再興,吸引人注意,在小學校和女學校進行七夕祭是很好的一件事。世俗辛苦的人,只煩惱著日日漸增的物質問題,今日很少有機會去陶冶審美觀的情操,

184

這絕對是有助民眾娛樂的精神教育之一,而且利用這個儀式,有科學、文學及一般學藝研究的精進,希望這樣的七夕祭永遠保留下來。

 

二千年來的古典

    這個古典的行事是何時開始呢,經過調查,在公事根源這本書,明記了孝謙天皇天平勝寶八年開始,自今一千七十三年前。另外在國史年表記載聖武天皇天平甲戊年七月,記載開始有文人寫下七夕的詩,比起公事根源還要早二十二年。在萬葉集第八卷「牽牛ほしは棚機津女とあめつちの、れしゆいなむしろ、ふそら、からなくに云云」,比起山上憶良在仰望天上的銀河時唱此和歌還有早幾年。進而回遡柿本人麿在數十年前詠出「天川安川原まりてかんつひはまたあく」,在天的安的川原臨時在七夕聚集了神,對限制七夕一年一夜是很怨恨的,從天武天皇白鳳八年至昭和四年的一千二百五十年前。當時中國是唐隆盛年間,在七夕祭舉行盛大的節慶活動,從西漢武帝祭祀七夕星已有二千多年的傳承。

 

    自古以來的儀式

    祭祀星星的儀式沒有與神祗官相關,起初在公家的記錄是沒有的,在平安時代是隨意進行,在宮中祭祀星星,七月七日或六日夜晚,整夜進行,首先掃部寮自清涼殿的東庭延伸荒薦(草席),在上面放塗上朱色高桌子,並放上御椅子,三面放上屏風,其次內藏寮的官人持著器物,雜色(役人)取之將茄子、桃、瓜、梨、豆、酒、鮑等放在桌上供奉,另一桌子放上琴及琵琶,並放筆一個,在桌子四周上燭火,等侍天子出巡,藏人以下等候,巡檢在南廊下雜色以下的役人,在接近天明,由侍臣演奏管絃樂,在桌上和莚上撒上香粉,等到天明才撤掉。之後,從吉野朝至室町時代,因為這天有七的數字,舉行盛大的娛樂活動,配合的有歌、鞠、碁、花、揚了、香合等。到了德川時代,定為五個重要節慶之一,六日大名們至幕府,供上七夕的獻禮,七日在早上的辰時(今八點)在宮殿,說明儀式的例子。並且六日晚上,在御臺所,從目見以上(可以直接參見將軍的人)

 

186

賜給色紙寫上與星星有關的和歌,到了七日將色紙綁在竹子上,民間的儀式比上述略為簡單。

 

浪漫的故事

 

    有關天文的神話,東洋、西洋的數量都很多,不過七夕的教事並沒有特別的大放異彩,根據傳說,天帝的女兒織女,終日織衣而不厭倦製作神衣,天帝愛憐織女單身,而將之嫁給天河的牽牛。織女因此放棄了織布,使得天帝大怒,要其回家,只限一年一次透過天河來相見,等待的日子如一日千秋,若不幸下雨了天河無法渡過,此時由喜鵲的羽毛搭成的橋,所謂カササギ橋,透過這座橋,可以去見到很久想念的丈夫,這是個浪漫的故事。タナバク是如棚的機器。織女是紡織的女神,是タナバクツメ的省略。在萬葉集有記載棚機津女,在古語拾遺也書寫著棚機津姬。牽牛星是表示男性,書寫牽牛星,讀因彥,也稱河鼓,一指男性的耕作,另一方是女性織布。

 

啟發科學的知識

 

    永遠存續審美風流韻事的習俗,如前所述是可以幫助人心的調和,並不打破這個傳說,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科學知識,並鼓舞其努力向上的心,不論無時都沒會變成阿蒙,賴山陽在五六歲時仰望星星,有不可思議的發言,善導其仰敬的心,啟發人是有不少裨益的。在夏夜瑠璃色的天空,從黃昏開始南北走向的天河有著薄雲般橫著在東方,至夜裡,昇到高高的天上,隔著天河,有二個一等星,一個高掛在東北的天空,另一個低在東方,高的是織女星,低的是牽牛星。七月時,近夜半,南北走向的在天河頭上,西側有織女東方為牽牛,相對著,

 

186

是什麼,在陰曆七月時,午後九點前後呈現這樣的情形。

 

調查 兩者的戶籍

 

    織女星是屬天琴星座,普通稱為琴座,以前人看到附近的星星合成像琴般的形狀,牽牛星的戶籍是鷲星座,其附近的星星合起來,如同鷲飛舞的形狀。織女和牽牛,如月亮般的明星,不是小的行星,我每日見到比太陽大的天體,因為距離很遠,看起來很小。太陽的大小是地球的一百三十萬五千倍,牽牛星是太陽的十四倍,織女星是太陽的九十五倍,令人驚奇其星之大。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相距三千八百萬里,從地球至牽牛星是其九十萬倍,至織女是百六十萬倍,這樣的距離是很難想。隔著天河,兩星互相呼應,如看到女子的背景,唐李白看了牽牛與織女的距離,不過咫尺,在我國山上的憶良從和服袖縫看也覺得很近,二個星星實際相距很遠,一秒時間走七萬六千里的光速,經過十六年也無法到達的遙遠距離,學術上稱為十六光年,今年假設織女向牽牛招手,要十六年後牽牛才能看到,若織女叫牽牛,不到一千四百六十萬年,牽牛是聽不到的。

 

天河的正體

 

    晚上的星星和月亮是受到太陽光而有光輝,織女和牽牛等不是這樣的,他們和我們的太陽一樣自己會發光、發熱的發光體,在他們附近是屬於太陽的性質,所以這種星星稱為恒星。每天晚上看到的星星多數都是恒星,其數量不下十億顆,散在空間的大凸透鏡,他們的一部分可從地球看凸透鏡一端的星星不少,這多數是天河,只是天河的星星較不密集,以這個方向遠望星星多可見,結局宇宙是擴張成扁平狀,組織成銀河系大的集團,太陽系不過是其中一小部分,銀河系是永久不崩壞的天體大集團,我們稱之為宇宙。出了宇宙,其空間是沒有界限的,首先是星星的集團,

 

187

 

    如大洋中的島嶼一樣,同樣的集團形成別的宇宙,以前稱宇宙是無限大的,現在則知道其是有限的。

 

因七夕而有的和歌

    七夕的情節,文字上都是大工程,沒有特別的是古歌的型體。「和歌內文」要渡過這天河短歌、長唄及詩不遑枚舉,在此省略。

 

七夕有關的傳說

    因為七夕的神話是浪漫的,附會的傳說很多,這裡主要介紹中國為主。以前中國有郭翰少,因生病而睡覺,作夢出現少女從天而降,郭翰少是不可思議想要這個少女作妻子,這個少女竟然真的成為妻子,其後每天都來家,七月七日的夜裡,即是七夕祭的夜晚,等待郤不見其到來,郭翰少很生氣,無法知道其少女的住所,很來寫成女少是織女,也是很滑稽的。今天,在漢時有張騫,受王命找天河之水,坐著船,不知要行向何處,遇到了織布的女子,且其旁有個不知是誰的男子來牽牛,張騫向二人問,何處才是天河,進而問他們是什麼人,我們是織女和牽牛,這裡是天河之水。張鶱在歸途中,到了一個國王有個天文學者,先刻天河邊出現個新的星星,國王也同意,張騫完成使命回來,在同一點成為張騫發現了新的星星,結果變成中國的故事,也記下序來。

 

就陰陽曆而言

     這個問題是選何日進行活動,三月的上巳和五月的端午是以太陽曆來進行,沒有問題,或是在桃和菖蒲過去的話一個月後的四月或六月都沒有不適合,七夕祭和中秋月是與天象有關,不行換成陽曆。即使廢止陰曆的今天,在月形成是要知道日期,不知陰曆的哪個月,會有問題,中秋月近秋分,滿月之夜,在今天仍是陰曆八月十五晚上,七夕是陰曆七月,午後九點可以看到天河上面,太陽曆則是七月午後十一點起,要忍耐至深夜,太陽曆的七月七日也可以,或八月中的上弦日也好,八月十五日也可以,前述的タナバク,是透過シモセキ,不是タナバク,在七月七日進行的棚機祭,書寫成シチセキ,是不限在七月七日,只是很難不用七夕這個詞,以太陽曆七月七日也可進行。陰曆的話,七日是上弦月,往西時,會到天河的頭上,太陽曆的七日是沒有月亮,晚點才有,滿月時難以看到星星,在一定的時間,天空的星星位置,太陽曆比起陰曆的位置要正確。

110.7.8